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
|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A. 印刷术的改进便利了书籍普及 B. 词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主流形式 C. 京剧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D. 《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出现
|
|
文艺创作有两个异常鲜明的走向,一是对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开拓;一是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后者主要源自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这些文艺创作的新走向应该同时出现于( ) A. 先秦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
|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 A. 社会环境相对紧张 B. 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 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 生产力发层较落后
|
|
下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局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汉代的字体②汉代的书写材料③汉代的书法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
|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
|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