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
战国时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法家的思想 D. 墨家的思想
|
|
条件一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
|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