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材料三中图1、图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 综合上述图示及演变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及演变的趋势。
|
|
伯里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人民是指 A. 雅典男性公民 B. 雅典妇女 C. 外邦人 D. 奴隶
|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的活动中,有四位同学先后发言,其中观点有误的是 A. 甲:其根本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得到壮大 B. 乙:独特的地理环境只是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C. 丙: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起到决定作用 D. 丁:平民的不懈斗争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 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利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
|
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A. 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B.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D. 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
|
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
|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 ①世卿世禄 ②门阀地位 ③才能道德 ④文化文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
|
宋代“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A.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