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 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 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 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A. 新中国注重宏观经济规划的客观科学性

B. 中共注重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C. 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左”的倾向

D. 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成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C.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下表反映的是1872-1890年中国棉纱的进口量及其指数(源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年份

进口

进口量指数

1872

50

100

1875

91

182

1880

152

304

1885

388

776

1890

1082

2164

 

据上表可以推知当时

A. 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B. 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C. 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D. 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鸦片战争前,买办(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纪人)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 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 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 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50/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45 39246 39247 39248 39249 39250 39251 39252 39253 39254 3925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