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欲一致 B. 理先于欲 C. 欲先于理 D. 礼即天理
|
|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 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
|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是指 A. 强化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
|
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
|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
|
《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A. 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 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 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 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
|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
|
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一种主张是通过“发明本心”。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王守仁、陆九渊 B. 朱熹、陆九渊 C. 朱熹、程颢 D. 陆九渊、王守仁
|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A.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