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皇帝制 D. 郡县制
|
|
东周后半期诸侯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 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 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
|
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①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②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 ③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④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爽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 召公爽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 召公爽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 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
|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 宗法制度 B. 古代地名 C. 西周分封 D. 汉初封国
|
|
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
|
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