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A. 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 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 C. 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D. 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
|
||||||||||||||||||||||||||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
|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
|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 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都领先世界 C. 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 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
|||||||||||||||||||||
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
|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积累
|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出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具备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
|
南宋时,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
|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冋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 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 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 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
|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