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 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成功的原因有

①适应了中原故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坚定的改革态度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行省制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 商鞅变法

B. 1861年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A.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 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D. 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兵家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 的新税制,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负担                 D、确立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错误的是

   

A.各国争相变法                         B.百家争鸣

C.铁犁牛耕出现推广                    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  

A.重农抑商           B.废除世卿世禄

C.建立县制           D.制定连坐法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 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    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梭伦改革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②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政治家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柏拉图

 

假如穿越到古希腊梭伦改革时期,作为平民的你能享受到的政治权利是

A. 参加五百人议事会

B. 参加公民大会

C. 领取工资和观剧津贴

D. 参选首席执政官

 

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 战神山议事会

B. 四百人议事会

C. 公民法庭

D. 公民大会

 

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 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 产生高素质领导者    D. 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A. 颁发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产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反映出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是什么态度?

(2)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所强调的“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3)材料一中提到的“恐惧”指什么?材料二中的“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

(4)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为什么?

 

(题文)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 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针对的是

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

C.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