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首 1945 年创作的《联合国歌》

A. 表明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

B. 说明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世界和平的任何问题

C. 表达了人类对和平自由的追求及对新世界的期望

D. 说明联合国比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更有效果

 

—枚“爱国者”导弹价值 110 万美元, 一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 169 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 5500 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资就有 1 亿美元。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论证

A. 伊拉克军队实力弱    B. 武器决定了战争胜负

C. 现代战争消耗巨大    D. 高科技武器性能良好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一堵墙像一把刀,插在一座城的中央,硬生生将一颗心脏, 分成了阴阳,一滴泪碎成两瓣。”这首诗所描述的是

A. 朝鲜的分裂    B. 越南的分裂

C. 柏林的分裂    D. 美苏的对峙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B.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时席位,他们尽量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何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这表明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B. 联合国一直是美国称霸工具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第三世界崛起冲击美国霸权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 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B. 亚洲问题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 美苏实力最强主导雅尔塔会议    D. 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

 

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 1948——1954 年间出版,他是当时唯一亲笔留下回忆录的大国领导人。这本回忆录

A. 因属于一手史料而真实可信    B. 因主观性强而降低史料价值

C. 因孤证不立而史料价值有限    D. 因亲身经历而符合历史事实

 

下图所示二战中某次战役的主要作用是

A. 为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    B.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 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 25 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一“情景”指

A. 敦刻尔克大撤退    B. 苏德战争爆发.

C. 珍珠港事件    D. 中途岛海战

 

1941 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 65%的锡、 70%的铜、 50%的铝、 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A. 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    B. 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 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 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

 

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勤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 受到人们的欢呼。英法这一做法

A. 为两国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B. 放弃了其肩负的国际责任

C. 从根本上遏制了德国侵略    D. 符合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某国际条约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 但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这一条约。“这一条约”是指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洛迦诺公约》    D. 《非战公约》

 

日本政府在参加华盛顿会议前, 明确提出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这里的“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

A. 日本和英国的同盟关系    B. 日本在国联的大国地位

C. 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D. 日本在太平洋所占岛屿

 

右面这幅漫画名为《大桥的缺口》。漫画反映出

A. 美国想要控制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B. 美国凭实力成为战后的世界霸主

C. 美国缺席导致国际联盟无法成立

D. 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美国加入

 

下面是学生模拟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长表说的话, 对这四个国家的推断正确的是

A. 甲是英国    B. 乙是美国    C. 丙是法国    D. 丁是日本

 

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作者认为

A. 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B. 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C. 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D. —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 “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 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

A.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B. 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C. 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    D. 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德军总参谋长在马恩河战役后向德皇汇报我们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马恩河战役

A. 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    B. 英国使用了坦克这一新武器

C. 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D. 促使美国于同一年宣布参战

 

1914 年奥匈皇储被刺事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 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财    B. 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C. 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和平    D. 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

 

1914 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这些现象

A. 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 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C. 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D. 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有同学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该示意图

A. 揭示了同盟国蓄意挑起战争    B. 演示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C. 表明一战达到了全球性规模    D. 说明一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图为某著作封面,书名为《文采与悲怆的交响:960年至1279年的中国故事》,本书所载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首创

B. 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C. 重文轻武观念的强化

D. 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此,他制定的“富国”之法有

①改组太学

②方田均税法

③置军器监

④农田水利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他限制封建大商人操控市场

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 增加赋税    B. 澄清吏治    C. 培养人才    D. 充实边防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以失败而告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