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真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然后可得而畏”,这样就“可得而制”。由此可知,董仲舒

A. 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

B. 告诚统治者必须要实施仁政

C. 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 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    景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赢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A. 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 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 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 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战国思想家认为,“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为解决人性中的“争夺”与“残贼”,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

A.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B.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C.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D.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下面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路线图。该图反映出

A. 中国发展立足于对外经济合作    B. 欧亚联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C.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D. 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依赖

 

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 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 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这说明

A.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1990~1995年,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这反映出

A. 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    B. 新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C. 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D. 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2016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8年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利马发出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音。两年前,我们在北京庄严重申,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在当前亚太发展的关键当口,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酌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他的这番讲话表明亚太经合组织

A. 致力于推动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B. 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

C. 把对抗欧盟作为组织的重要任务    D. 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有经济学家曾说:“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材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所以二战后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但却没有引起世界汇率的剧烈波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缩小了南北贫富差距    B. 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C.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英美

A. 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B. 争夺欧洲控制权

C. 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D. 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斗争

 

【历史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万历四十六年,范文程归顺后金,“参与帷幄”。天聪三年,后金在范文程的建议下以考试选拔官员。同年,随皇太极伐明,因战功显著,被授予游击世职,不久升任大学士。顺治元年四月,范文程奏请出兵伐明。五月,清军进据北京。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面对清军初占北京人心惶惶的局面,他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稳定了民心。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确定赋税制度。顺治九年,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康熙五年,范文程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文程受到满族统治者重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程的历史作用。

 

【历史一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40年,随着德国闪击欧洲,日本受到刺激和鼓舞,要乘英法无暇东顾之机,加快南进步伐,扩大战果。1940年,二度上台的近卫文唐制定了《基本国策要纲》,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击溃太平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进而扩大中国战场之战果。“要纲”的出笼,标志着日本正式将南进政策视为其基本国策,南进战略开始实施。

——摘编自宋凤仙<《20世纪上半期日本南进战略述论》

材料二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暂时胜利。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国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的原因?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入关前就建立理藩院管理蒙古事务。后来将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先后编制为若干旗,编旗时在蒙古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为一部多旗。各旗都有固定的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蒙古原有“会盟”的传统,编旗之后相邻的旗也形成会盟单位,盟长由皇帝在蒙古诸旗长官中指定,代表朝廷监督各旗。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康熙帝曾得意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组织一大批美国体育界知名人士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希望通过美国文化人士与当地民众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该做法

A. 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 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文化影响

C. 使得美国资本在当地迅速扩张

D.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下表为1759~1818年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变化表(以1850年为100)

该表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写道:“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该看法

A. 批评了欧洲中心论

B. 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意义

C. 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

D. 说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古罗马《法学阶梯》引述塞维尔皇帝和安多宁皇帝的批复写道:“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而生活的。”在其序言中还宣称:“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 皇权高于一切

B. 崇尚法治精神

C. 社会矛盾尖锐

D. 维护公平正义

 

1979年3月,陈云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该主张

A. 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

B. 认识到完全的计划经济存在不足

C. 主要目的是扩大我国私营经济

D.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 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 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棉布、棉花、毛织品、五金器材等,出口货物种类大量增多,主要有豆类、花生、桐油、锡、猪鬃等。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 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

C.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 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

 

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雍正元年上谕各省官员:“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胥役于中,未免高下其手,任意勒索”,“应报税者,纳税即放,不得任胥役作弊,勒索阻滞,以副朕通商便民之意。”在这里,雍正皇帝

A. 批评官吏盘剥

B. 主张取消海禁

C. 提出加重赋税

D. 反对重农抑商

 

宋代限制父子、兄弟及亲近在中央和地方同一重要部门任职,官员任职必须避开原籍,同时还要回避祖产和妻家田产的所在地。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 健全各级行政机构

B. 抑制土地兼并

C. 防止官员营私舞弊

D. 打击权贵势力

 

上表为不同史籍对唐初史事的叙述,据此能够确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李建成、元吉图谋篡位夺权

B. 李渊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反复不定

C. 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众望所归

D. 李渊父子、兄弟间权力斗争激烈

 

《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这反映出当时

A. 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形成

D. 国君重视农业生产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