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

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

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

A. 重视民心向背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实行等级制度

D. 依赖家族关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

A. 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

B. 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

C. 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

D. 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外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对扁鹊的历史叙述有神化成分

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A. 《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 《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 《盂子》:春秋无义战

D. 《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 国家对商业采收宽松的管理政策

B. 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 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 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生产力水平低下

C.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

B. 长期处于分裂

C. 外戚势力衰落

D. 皇权相对削弱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始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这主要说明当时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行政体制尚未成熟

C. 以小驭大加强君权

D. 注重发挥臣下才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坊民300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这表明当时

A. 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

B. 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发展

C. 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D. 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 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 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一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

A. 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B. 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

C. 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

D. 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

A. 设通判监督知州    B. 坊市界限的打破

C. 工场手工业萌芽    D. 白银被交子取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 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元代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 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 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土地所有制变化

C. 水旱灾害频繁

D. 传统犁耕受冲击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南人北官,北人南官”是明初任官的基本原则,这表明

A. 政府在任命官员时重视文化差异互补

B.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至明朝基本成熟

C. 明朝地方势力与官员勾结现象普遍

D. 宗法关系对当时社会仍有一定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明初制度规定,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 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 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 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 礼法观念松弛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 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 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 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 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二、null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主张格物致知

B. 反对“天人合一”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的政务官,由负责君主日常生活起居发展为执掌部分国政,从内廷供奉待诏变成执掌军国机密,辅政制度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路线而变化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辅政制度的特点是

A. 权力不断被转移和分散

B. 围绕君权强化而发展变化

C. 辅政大臣逐渐虚君擅权

D. 相权与君权矛盾不断加深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C. 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

D. 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一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