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符合题意即可) 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意义重大;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 (2)共同命运: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走向衰落。 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运河;汽车、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海运的发展;黄河泛滥,运河水系被破坏;漕运的废除 英国:运河的标准不同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工业革命促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运输行业竞争激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运河挖掘的特点主要包括挖掘的时间早、沟通了五大水系即流域跨度广等,历史作用则主要从经济方面(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政治方面(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和文化方面进行论述。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主要强调二者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即可,但各自的原因却不一样,要结合二者的国情不一样去分析,具体的原因在材料中也能找到,例如,材料一中的“黄河改道、津满铁路通车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均可以作为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C. 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

D. 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查看答案

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的政务官,由负责君主日常生活起居发展为执掌部分国政,从内廷供奉待诏变成执掌军国机密,辅政制度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路线而变化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辅政制度的特点是

A. 权力不断被转移和分散

B. 围绕君权强化而发展变化

C. 辅政大臣逐渐虚君擅权

D. 相权与君权矛盾不断加深

 

查看答案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查看答案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主张格物致知

B. 反对“天人合一”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