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度

 

B 【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宗法制度决定嫡庶身份可以减少争论,从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均不属于殷商的制度,所以选项C、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最伟大的人”、“最臭名昭彰的暴君”?

(2)同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分歧?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O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美国总统面临的地缘政治一如既往的复杂。即使备受战争蹂确,苏联还是对建立战后国际秋序造成了两个障碍。它的国土面积及其占领的范围破坏了欧洲的均势,它的意识形态挑战着西方制度架构的合法性。共产主义指责所有现存制度是各种形式的非法剥削制度,号召进行世界革命,推翻统治阶级。

斯大林的全球战略非常复杂。他深信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战争,因此“二战”结束顶多是休战。他认为希特勒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代表,而不是这一制度的异类。希特勒战败后,不管西方领导人怎么说或怎么想,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敌人。苏联的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为不可避免的摊牌做好准备。这意味着把苏联的安全边界尽量向西推进,并通过各国共产党和特工行动削弱安全边界之外的国家。

―摘编自亨利基辛格《世界秋序》

(1)根据材料,概括基辛格关于苏联对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影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他取消了公民的债务,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他还通过继承法保护小户人家,使之避免破产的命运。

材料二根据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梭伦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这种将公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很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废止债务奴隶制”的目的和手段。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别简析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产生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1848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1958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1996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外交事务》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