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统购统销”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出其历史背景即可。有关于“统购统销”的作用的问题,需要结合前一问的答案进行分析整理,结合这一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问题,回答时要注意它需要回答的是变化的表现,回答时要注意结合这些变化出现的时间,材料内容给出的时间是1978年,这个时间刚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所以结合这个整理“统购统销”发生变化表现及原因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查看答案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 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B. 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 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 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查看答案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由于美元是国家储备货币,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各国必须保留美元储备,以便当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美元储备来进行偿付,而美国却可以直接用美国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

A. 保证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比率

B. 对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极大威胁

C.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回复与发展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A. 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 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 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