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三试卷:1.2汉代儒学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儒学从只是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到进入王权的视野并形成独霸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儒学的法家化”,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该学者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时期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

A. 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B. 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C. 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D. 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独尊儒术

C. 察举取士    D. 士族兴起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A. 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 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二、null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 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 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 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

①天人感应

②德治

③以礼治国

④以法治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公元65)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 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D. 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 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佛家思想丰富儒学

D. 新儒学主张仁政爱民思想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 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 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 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A.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次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到汉武帝时又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

B. 儒学家开始干预司法审判

C. 统治者特别重视礼乐文明建设

D. 统治者以复古为政治追求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

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以刑辅德  B.思想统一  C.三纲五常  D.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 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 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 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主张脱离社会现实)。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摘编自《略论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儒家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孔孟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赞赏的“理论缺陷”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的思想产物是什么?指出为此做出贡献的思想家并概述其思想主张。

(3)据上述材料依次回答法家、道家、儒家三家思想曾经分别在哪一时期成为统治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