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独尊儒术

C. 察举取士    D. 士族兴起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教育和选官的重要要求,这有利于形成“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是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时期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

A. 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B. 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C. 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D. 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儒学从只是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到进入王权的视野并形成独霸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儒学的法家化”,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该学者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沈联涛)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家庭伦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

A. 国计民生

B. 道德修养

C. 道德教化

D. 科学知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