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D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查看答案

“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次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到汉武帝时又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

B. 儒学家开始干预司法审判

C. 统治者特别重视礼乐文明建设

D. 统治者以复古为政治追求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查看答案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查看答案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A.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