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
|
元代杂剧《窦娥冤》描述一位叫窦娥受害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这种描写 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②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正义呼声 ③反映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④表现了封建法制的阶级属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下列哪一思想不能反映20世纪中国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 A. 维新思想 B. 三民主义思想 C. 民主和科学思想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3)据材料三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及其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的结合所学,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及作用。
|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 ﹣﹣顾炎 (1)根据材料一说出统治者实行某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作用。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统治者还推行了什么重要的配套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该管理方式带来的主要危害。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
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关系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按地域划分部落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 向男性公民开放官职
|
|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