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上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主要动力不同 B. 通讯手段不同 C. 机械特色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
|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A. 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 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C.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
|
|
从1868年到1900年的32年间,英、美、德、法四国的钢产量从24万吨猛增到2355万吨。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这主要是由于 A. 技术革命引发人口迁移 B. 火车和蒸汽机的发明 C. 技术创新推动资本集中 D.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
|
|
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A. 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 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 C. 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髙速发展 D. 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
|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到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纺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枓主要说明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
关于世界市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标志其初步形成 B. 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C. 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D. 国际贸易发展是其形成的惟一方式
|
|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
|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C. 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
17世纪,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形成庞大的商业贸易帝国,这个国家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德国 D. 荷兰
|
|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A. 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 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