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
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 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 巩固了分封制度 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
|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 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