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比较课文中“我”和“女孩子”洗脸洗菜时位置争执的对话,回答下面小题。

1.你觉得两人的话哪个有道理,或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请结合各自的语言简要分析。

2.八路军战士由愤怒转为心平气和的原因有哪些?

3.如果这些对话角色互换,你感觉怎样?

 

在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与课文作比较,品味作者用词的意味。

(1)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   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    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2)她说着,    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3)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    着一篮子水沤 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她   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4)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    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阅读《山地回忆》,完成下列小题

1.妞儿刚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是什么态度?她为什么这样?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2.本文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4.妞儿对八路军战士说:“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有读者认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但妞儿的这番话却表明了军民之间的隔膜,与主题背道而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描述对象,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北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河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寒气冻住了她洗过的杨树叶,像闪光的鱼鳞。

 

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                         ,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

①部队重视民运工作 

②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

③现在地里没活了 

④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

⑤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

⑥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

A. ⑤①⑥②③④    B. ⑤③①②⑥④

C. ③⑤②①⑥④    D. ③⑤⑥①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读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我沉浸在优美的境界里,犹如手捧一束清新的山花,花朵焕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感奋。

B.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多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C. 那是个冬天,我每天到河边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浸湿毛巾,把冰砸破,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D. 打了胜仗后,我跳到黄河里洗了个澡,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那个女孩子的纪念。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里是山区,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我在那穷山恶水、地老天荒的小山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战斗岁月。

B. 阜平的农民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小块土地上惨淡经营: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C. 我看了看我穿的那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耿耿于怀,永远不能分离了。

D. 这女孩子的姥姥虽然九十岁了,老气横秋,但还那么结实,耳朵也不聋,我们说话的时候,她不插言,只是微微笑着。

 

煦煦风儿吹,翩翩燕子来,嫩嫩草儿绿,艳艳桃花开……这,是春的声音;这,是春的节奏;这,是春的色彩。亲爱的同学们,在这花儿美、蝶儿舞的美好季节里,让我们走进春天,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踪迹吧!

(1)在诗人的笔下,春是最动人的,让人神往;春是充满情感的,让人留恋。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写春花的诗句:                   

②描写春草的诗句:                   

③描写春风的诗句:                   

④描写春雨的诗句:                   

(2)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送春(节选)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串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④“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兴,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了吗?”

⑥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⑦我知道,春归去了。

⑧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chán)风僽(zhòu),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糜花事尽”,我是总不知荼糜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⑨僝僝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怎样理解画线句“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温馨提示:抓住二月兰的特点作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提到兰花,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联想到衬托手法,并领会其作用。)

3.本文题目是“送春”,却用较大篇幅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温馨提示:紧扣题目,特别是读文章时注意后半部分所突出的“送春”的内容,把握二月兰在本文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从修辞角度赏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的三个比喻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生动传神,请你具体说说其表达效果。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7549/24158) 首页 上一页 7544 7545 7546 7547 7548 7549 7550 7551 7552 7553 755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