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记载:“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主张

A. 王权专制

B. 中央集权

C. 君权神授

D. 地方分权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爆发

B. 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 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 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B.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从理论上来说,虫洞(一种假说,是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不仅可以切割空间,还能切割时间。近期,有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发表文章,提出了利用虫洞或可能穿越回过去。其可能利用到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 相对论

B. 量子论

C. 牛顿力学

D. 太阳中心说

 

严复在《辟韩》中指出:“夫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正是他们这伙大盗,“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严复尖锐批评的是

A. 闭目塞听和愚昧无知

B. 君主的德行与政策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两部著名的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剧照,当时两剧在中国和西方上演时均引起轰动,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A. 属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

B. 描写了社会历史演变

C.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D. 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 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 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D. 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下面哪一部作品第一次将反封建旧道德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A.

B.

C.

D.

 

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文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他的作品是“动荡时局的最明确的表达”、“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他的艺术是“孩子式的病态”的“无理的表现,免费的游戏”。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上述说法的是

A.

B.

C.

D.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达尔文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的实质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 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 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 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D. 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下图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 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 精英政治

B. 代议制民主

C. 直接民主

D. 贵族政治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的共同基础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4年,陶行知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随后,他去美国学习现代教育。1917年回国以后,他投身乡村普及平民教育,亲自编写教材、筹措基金、征集同志、开设学校,几年间,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创办师范学校,“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表达了他的办学宗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是他一生的写照。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并投入到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之中。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根据人民网资料编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受到各界盛赞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大举反攻,乘胜收复失地。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趁机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使其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形成僵持。曼施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发起进攻。从7月9日起。蓄势已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6950架。德军也加大了对库尔斯克的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门火炮以及500辆坦克、5000架飞机。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决定停止“堡垒”作战,将主力部队调往意大利。苏军随即向德军发起大规模反攻,8月23日库尔斯克大会战胜利结束。

——摘编白《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施坦因制定“堡垒计划”时苏德战争的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曼斯坦因“堡垒计划”未能实现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春秋战国,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关系也有了重大变革,“工商食官”的羁绊被冲破。各诸侯王普遍把通商惠工作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条件。在齐国管仲辅佐桓公,鼓励商人来齐做买卖,出于征收关税、平准物价的需要,管伸提出:“街石一称、牛斛一量、丈尺一绰(准)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管子》一书多处以度量衡来解释法度,如《七法》云:“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度量衡成为官民日常所用之器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时期齐国商业繁荣.活跃着一些富至“千金”、“巨万”的工商业主,个体手工业和小衣经营者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或全部拿到市上去出售,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摘编自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统一度量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齐国统一度量衡产生的主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分别是大清银行1910年和中国银行1912年设计的“大龙票(右)”和“黄帝票”。票面上的人物分别是摄政王载沣和轩辕黄帝,图案内容依次是八旗劲旅(右上)、金汤永固(右下)、园林凉亭、纪念碑亭。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派军队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

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

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

——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简析其原因。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