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B. 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D. 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中书省与门下省

B. 门下省与尚书省

C. 尚书省与中书省

D. 尚书省与吏部

 

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易形成冗官现象

C. 降低了行政效率

D. 减少了决策失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 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C.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 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局动荡货币不一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D. 政府控制金银流通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 继承华夏传统

B. 提升民族认同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化解民族矛盾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B.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C.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D.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B. 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C. 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D. 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B.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C.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D. 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B.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 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D. 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下表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C.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列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B.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B.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C.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D.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

A.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B.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C.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

 

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A.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B.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C.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D.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

《战国策·秦策》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

C.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必须保持一致

D. 名医扁鹊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城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拥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整理自戚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材料二宣统三年,清廷以“xx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根据”“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确定国籍为立户前提,规定“无中国国籍者不得在中国定有本籍”;以“户籍吏”取代警察对户籍的控制,放弃了对迁移流动的限制,确立了移籍、入籍自由原则;吸收了欧美个人身份证的因素,规定了反映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继承等信息的“人籍”,取消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确立了保障私权的原则,规定“凡因户籍吏处置不当而受不利益者,得向监督户籍局之审判厅抗告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居住、迁移之自由”。

——摘编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与古代户籍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过去一直由上议院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转变为下议院开始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1707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首届内阁首脑,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摘编自《英国议会制政体理论与制度模式的相关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分析导致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不同结局的原因。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 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 “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B.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C.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D.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震撼世界的十天》载,1917年春夏的俄国,街上到处是人群,到处是机构,到处在开会,到处在进行无休止地讨论和争论,到处可以听到不同的消息和看到各种传单、宣传物。由此可知二月革命后

A. 俄国革命政党已经走向成熟

B. 俄国联合政府统治国家

C. 无产阶级夺权具备有利条件

D. 列宁放弃和平夺权设想

 

巴黎公社使无产阶级“社会共和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和国的“社会性”在于:废除了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警察也被立刻免除了政治职能,而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这表明巴黎公社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A.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B. 清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色彩

C. 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D.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助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 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C. 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D. 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

A. 否定了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B. 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成文法形式确立

C. 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

D. 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D. 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

A. 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

B. 欧业间贸易的开展

C. 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

D. 美洲的发现和开发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皇帝的意志,即有法律力量,人民已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都让与了皇帝,并都委托给皇帝。”这一观点

A. 强调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B. 倡导主权在民的政治体制

C. 表明皇帝意志是立法来源之一

D. 指出了古罗马法的阶级属性

 

1973年3月2日,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汇报中说:“只要华盛顿谨慎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构建起和平的结构。”这预示着美国将

A. 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

B. 加快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

C. 逐渐完善敌对中国的策略

D. 把反对苏联的霸权放在首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