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一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 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 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 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 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 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收成下降时优桖农民。这表明

A.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C.商人地位逐步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宋以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王守仁说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与他的观念相吻合的时代现象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C.徽商贾而好儒风气形成         D.明清学术彻底背离传统轨迹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 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B.放松了对的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齐景公于公元前516年请教晏婴如何巩固统治,晏子回答是“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齐景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秩序与商业发展相关

C. 商人的身份地位变化频繁

D. 齐国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隋朝长安城    B. 唐朝长安城

C. 北宋汴京    D. 明朝苏州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A. 汉代长安

B. 北魏洛阳

C. 唐代长安

D. 宋代临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B. 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C. 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D. 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

A. 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 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 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 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 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 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B.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东南交通的发展

D. 北方外族的入侵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商鞅重农抑商”    B. 北魏推行均田制

C. 北宋不立田制”    D. 张居正田赋征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A. 自耕农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租佃制经营                   D. 官民合营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社会政局动荡

D.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