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
|
古雅典兵役制经历了公民兵向雇佣兵的转变。公元前7世纪,由自行装备的自由民组成的重甲步兵取代了往昔的贵族骑兵;希波战争后,无力自行装备完整的城市贫民取代了之前的重甲步兵;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逐渐实行雇佣兵制,由国家定期发放薪金或津贴。这一转变反映了 A. 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B. 雅典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 当兵成为人们谋生手段 D. 公民城邦意识进一步增强
|
|
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 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C. 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 D. 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
|
|
1973年6月,陈云曾就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做出重要谈话:“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陈云得出上述认识的有利的形势变化是 A.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经济实力大增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党和国家领导人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D. 中国外交战线取得重大胜利
|
|
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反映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 表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C. 说明中共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D. 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
|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
1903年10月,梁启超自新大陆回国后绝口不再倡言革命,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如欲强制推行共和政体,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不得自由而得专制”。同时,在政治上则不遗余力的提倡缓进。这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A. 认识到欲“兴民权”必须先培养“新民” B. 政治目标模糊学说反复善变 C. 认为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D. 从主张排满革命转向保守妥协
|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李鸿章说:“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这说明李鸿章 A. 希望战争时期与敌国进行谈判斗争 B. 认为外国人进入中国意在刺探情报 C. 接受外国公使进京的近代外交方式 D. 互市对经济发展有利不能轻易偏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