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韩非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宪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正是宪政制度与政党创生的密切相关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糸之争才有可能扩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致最终建立政党。这也表明晚清整个社会的宪政追求正是政党组织生成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岑树海《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韩非子朋党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促进近代“朋党”向政党转变的原因。
|
|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对其加以控制。以摆脱国际棍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一认识 A. 引发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B. 促进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使不结盟运动得以创建 D.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 实行的《土地法令》 C. 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提出的《四月提纲》
|
|
19世纪,农村的人口四门八方涌向大都市;19世纪,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他们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宽敞的城市大道他们乘坐火车到郊外旅游度假,他们从室内走向户外……。材料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
|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
|
西方学者认为,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者是业余爱好者和神职人员,研究主要局限于物种的划分。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贡献,就像牛顿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贡献—样,将有机生命从宗教制度中解放出来。“现在,上帝只是一个旁观者……人类的思想和创造愈发重要了。”据材料判断,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贡献是 A. 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世界 B. 促进了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 C. 打破了教会对生物学研究的垄断 D. 确立了理性主义的思想观念
|
|
1689年,英国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登基的新誓词规定威廉和玛丽“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权力中心转移到了下议院 C. 英国君主的国内地位发生变化 D. 英国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
|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动启蒙思想家 A. 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 B. 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 C. 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D. 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