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右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A.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 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C. 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 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
|
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 B. 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主导力量 D. 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
||||||||||||||||||||||||||||
1876年建立的上海格致书院曾开展九年季课和五年特课,试题大都由洋务派官员来命制。以下题目不可能出现在格致书院的这类考试中的是 A. 《物体凝流二质论》 B.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C. 《立宪法议,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D. 《电报、轮船二事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
|
|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A. 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过渡 B. 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 C.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夺利税
|
|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些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
|
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A. 官市的政治属性 B. 城市建设的成就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市场管理的规范
|
|||||||||||||||||||||||||||||||
清《景德镇陶录》 载:“景德…… 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 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脚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己占领整个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