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这三次三中全会,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 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三次三中全会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
|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
|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
|
1962年,溥仪自述:“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A. 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
|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
|
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 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 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
|
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
|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