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此观点可推知

A. 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B. 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C. 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 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缺乏民本思想    B.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C. 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D. 公民意识淡漠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找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 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 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 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A. 变法图强    B. 民主科学    C. 经世致用    D. 尊孔复古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问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日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 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 封建转佃制的积极作用

C. 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A. 分封远近    B. 爵位高低    C. 殷周成败    D. 嫡庶亲疏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3968/68464) 首页 上一页 43963 43964 43965 43966 43967 43968 43969 43970 43971 43972 4397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