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巳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
|
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针对货物进出口税率,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这些条款规定表明 A. 适应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宣告破产 C. 列强获得与中国同等的关税制定权 D. 中国由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
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 关税主权 B. 司法主权 C. 领土主权 D. 贸易主权
|
|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 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 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 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 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
|
有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仇怨
|
|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