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 丞相权力的削弱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

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是

A. 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 唐代三省制度

C.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清代的军机处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 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 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D. 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 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 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321/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316 39317 39318 39319 39320 39321 39322 39323 39324 39325 3932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