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
|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 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
|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
|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 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 是宗法制影响的产物 C. 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
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 B. 士不再实行宗法制 C. 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 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
|
|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 B. 专制王权影响 C. 个人主义心理 D. 家族宗法观念
|
|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苏多年来是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对知识分子使用得比较得当。现在江苏几个城市有些技术不低于上海。 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 ——1983年《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邓小平是如何看待经济建设与国防工作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谈话的中心观点及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意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