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在当时该认识

A. 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 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 反映了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D. 有利于国人坚定抗日的信心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

A. 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 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C. 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 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A. 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B. 确立了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C. 缓解了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    D. 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顿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

A. 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 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 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 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A. 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 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C. 官僚制度日趋成熟

D. 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秦代承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

A.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B. 中权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

C.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

D. 社会结构日益交化与更断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增强阶层流动性

C. 结束权力世袭制

D. 强化官僚等级秩序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2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94 39295 39296 39297 39298 39299 39300 39301 39302 39303 393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