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 万物的本原

B. 探究天理的途径

C. 儒家的纲常伦纪

D. 发明本心

 

《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

A. 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     )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D. 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天地为万物之本”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 致良知    B. 心外无物    C. 吾心即是宇宙    D. 格物致知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董仲舒说: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 独身。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 天民合一    B. 天人感应    C. 民贵君轻    D. 仁政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302/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297 39298 39299 39300 39301 39302 39303 39304 39305 39306 393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