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
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 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
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的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
|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③④⑤①
|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云锦之首。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产生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田庄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
|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 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 “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 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