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学者张素民提出:“……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下列说法与材料主张不相符的是( ) A.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以求取现代化 D.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
|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
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
|||||||||||||||
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A. 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 B. 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 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尝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 余粮征集制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
|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和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 A.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B.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