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 A. 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夜市和草市兴盛
|
|
《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 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
|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 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 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 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 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
|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京是商业中心 B. 繁忙的海外商运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D. 区域商帮的出现
|
|
阅读材料并网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1)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作老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材料二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细而价廉,且成功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率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前期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此问题所做的努力。 材料三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互相之间的伤害。……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3)经济侵略和贸易保护士义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现实意义。
|
|
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探究2:近代:中西相互认识的艰难。 材料二公元1~1800年,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很快地供给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下)》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据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不足。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四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 (4)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
|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D.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
|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 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C. 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 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
|
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 A. 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 B. 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C. 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 D. 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