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市场经济体制 D. 斯大林体制
|
|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
|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
|
“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和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
|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 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 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 A. 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 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 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
|
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 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
|
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 A. 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 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
|
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