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 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 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
|
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
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
|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 “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 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 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A. 水利事业发达 B. 青铜铸造业发达 C. 铁器应用于军事 D. 铁农具普遍使用
|
|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