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
|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B.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 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 每个人必须虔诚的信仰上帝
|
|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 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 希望工程的推动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上领先世界的成就是 A. B. C. D.
|
|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B.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
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论十大关系》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主张,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A. 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 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
|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 首倡辛亥革命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宣传“变法图存”
|
|
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下列人物属于材料中“他们”中一员的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
|
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