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 B. 颁布《航海条例》 C. 成立东印度公司 D. 发动七年战争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C. 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
下图近代世界经济史图示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A. 工业革命的扩展 B. 黑奴贸易的兴衰 C. 西方的殖民扩张 D. 世界物产的传播
|
|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A. 有益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 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
|
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工业发展日渐走向萧条 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 金融业有力助推工业化进程 D. 近代工业发展受到制约
|
|
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近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这反映了 A. 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C. 传统农本思想遭彻底颠覆 D. 近代社会转型已经完成
|
|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 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收回关税自主权 C. 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 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
|
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最有可能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
|
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人口远远少于中国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量却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通商口岸少英国货物匮乏 B. 英国棉纺织品质量欠佳 C.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
《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 法律禁止钱庄存在 B. 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C. 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 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