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图是北宋某书法家的作品《寒食帖》。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寒食帖》的书体属于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 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 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 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 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便利科学文化传播与推广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奠定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以天下为己任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提倡公平法治

D. 否定传统儒学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B.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C.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D.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说:“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上述观点

A. 迎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 体现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

C. 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

D. 完全背离传统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 法不阿贵

B. 兼爱尚贤

C. 为政以德

D. 道法自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洛学"是北宋时期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它提出的具有无穷规定性的“天理”成为理学世界观的基石。福建人杨时于元祜八年(1093年)师事程颐、程颢,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程颢“独以大宾敬之”,且在其南归时以充满冀望的“吾道南矣”一语目送。

杨时归闽,传授洛学,他著述《学庸论语解》、《易诗书礼记解》等著作,特别推崇四书的精神、研究义理的方法。杨时归闽后又十分重视讲学授徒,培养了一批理学学者。《宋史·杨时本传》中说:“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氏正宗。”并肯定,朱熹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杨时倡道东南,创立闽学之后,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迅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南到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先贤及其门人后学的天下,“中原文献,十九在闽”。闽北俨然成为礼义之邦,邑人大都知书识礼,淳朴忠厚。

——摘编自刘树勋《论杨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杨时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时在儒学发展上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1942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降到只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德国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导弹和最早的喷气式飞机,德国生产的“虎”、“豹”型坦克、各种枪支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据计算,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T-34。因此,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国只生产1800辆“虎”型和5500辆“豹”型坦克,苏联却生产了近50000辆T-3。当时作战飞机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便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因此制空权在1943年以后就落到苏联手中。

——摘编自李涵主编《档案揭密——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武器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军在武器落后的条件下却获胜的原因,从中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494 25495 25496 25497 25498 25499 25500 25501 25502 25503 255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