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后,刺史制度没有完全按原先的设计运行。特别是东汉以后,刺史制度逐渐异化,最终成为皇权的分裂者。其重要原因是 A. 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B.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C. 诸侯王问题的逐步解决 D. 累世公卿政治现象的出现
|
|
秦简《为吏之道》详细地规定了对官吏的要求:“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决)”。这表明秦朝时期 A. 官僚制度已趋成熟 B. 选拔官吏主观性强 C. 法律制度内容完备 D.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B. 摆脱了商周政治的影响 C. 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D.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
|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号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后人对皇帝的议论 B. 维护皇帝的个人权威 C. 为君权披上神秘的外衣 D. 炫耀自己的道德功绩
|
|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建立了俸禄制。君主对官僚按照职位高低,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月俸”,也有“年俸”,均由国家税收中支出。这一举措 A. 提高了官员经济待遇 B. 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推动了政治体制转型
|
|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主要反映出 A.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B. 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C.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道德行为
|
|
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角度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B. 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 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D. 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崇拜和迷恋
|
|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
||||||||||||||||
西周时期,按规定,所有的重要礼节和政治上的重大典礼都在宗庙内进行,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大政都要在宗庙内请示和报告,其主要意图是 A. 希冀得到祖先的神力支持 B. 强化宗法制以维护统治 C. 加强对诸侯王的思想管控 D. 规范统治者的政治行为
|
|
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 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 出现“家天下”的局面 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