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简单

珍爱河湖,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永定河曾称为“无定河”,经常泛滥成灾,威胁北京地区的安全。三藩战事刚刚结束,北边及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康熙就开始关注永定河的治理。对准噶尔部战事获胜后,康熙下令根治水患,“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

在治理永定河的过程中,康熙不仅是组织者,而且是直接领导者。作为一位热爱学习西方科技的帝王,他曾在冰面上亲自测量,发现河床已经高于地面,所以河水经常泛滥,决定开掘新的河道。康熙还多次视察治河工程,参与规划、督修。这次工程杜绝了河水漫流改道的可能,使北京城受洪水威胁的频率大大降低,但也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摘编自吴文涛《北京水利史》等

⑴阅读材料,概括康熙治理永定河的条件和影响。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2017年,中国GDP约12万亿美元,欧元区19国GDP总和仅比中国多出约5千亿美元;2018年中国GDP将超过欧元区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感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重返历史大部分时间持续的状态,过去150年西方经济超过东方的局面只是特例”。

材料一  罗马与秦汉帝国,都将广大地区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但是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而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之间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和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便没有再求重整的需要。中国的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⑴依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经济体系的差异,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注:“宗主国”指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占领并统治殖民地的西方殖民国家。例如,印度独立以前是英国殖民地,这一时期,英国就是印度的宗主国。

⑵近代西方经济超越东方有多方面的原因,上图呈现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结合上图和所学对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材料三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经过“一五”计划,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最初20年,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纺织、食品等部门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加快增长。进入21世纪,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等需求旺盛,拉动产业结构再次出现重工业化的趋势。中共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信息化进行传统工业改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径。

当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约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世界地位为视角,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921年3月16日,土耳其和苏俄签定了《俄土友好条约》,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此时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 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    B. 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

C. 发展传统的友好关系    D. 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

 

1873—1879年日本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单位:所)

年度

小学校

中学校

师范学校

专门学校(外国教师授课)

1873年

12597

20

 

26

1875年

24303

116

82

110

1879年

28025

784

87

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治政府

①致力于发展近代教育              ②完成义务教育普及

③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              ④重视引进外国科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图漫画反映了

A.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没

B. 国民革命运动遭遇挫折

C.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下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 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 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 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    B. 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 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 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B. 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 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 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90/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485 25486 25487 25488 25489 25490 25491 25492 25493 25494 2549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