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1684年,康熙于南巡期间亲领文武大臣到南京明孝陵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还亲笔写下“治隆唐宋”,立碑于陵墓享殿正中,以昭后世。其主要目的是 A. 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政策 B. 突出伦理教化的作用 C. 效法明朝实行思想控制 D. 強化清政权的合理性
|
|
故宫官殿是沿着一条南北方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 A. 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 B. 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 C. 结构合理的文化理念 D. 轴线分明的政治氛围
|
|
观察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一书中关于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这表明元代 A. 行政区划体系的复杂繁琐 B. 地方行政不利于中央的控制力 C. 行政区划提高了地方效率 D. 继承了宋代的一整套行政体系
|
|
宋人高斯得在《宁国府劝农文》中记载:“及来淅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 A. 农业经济重心地位牢固 B. 农业耕作技术进步 C. 地方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D.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
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A. 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D.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
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这表明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四国城市人口的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政治约翰·伯恩斯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工业革命后,伦敦人口迅速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内,使该河成为一条排污明沟。由此引发多次霍乱大流行和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其中仅因霍乱病而死亡者即达33640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与法俄美三国的城市化程度有何不同。 (2) 据材料二,归纳泰晤士河污染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城市化的看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天工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北土广树艺(各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记载明朝中后期有关史实的资料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前夜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关系,并概括这种关系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
20世纪以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所有这些告诉我们 A. 经济体制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拉动内需是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 C.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适应不同民族与国家 D. 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