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
|
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A. 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B. 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 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
|
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大量移民的涌入 C. 女权革命的发生 D. 医疗卫生的改善
|
|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 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 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 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
|
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 A. 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 B. 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 C. 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 D. 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
|
下表是“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据此推知,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 B. 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材料表明 A. 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 C. 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D. 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
|
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 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 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 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 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
|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 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 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 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
|
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租佃关系普遍化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