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权公使顾盛在《望厦条约》中塞进了12年后修约的条款。后来,当列强提出修约时,清朝君臣无不以“万年和约”为辞,极力反对,谓“均应遵照旧约,断难随意更改”。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 A. 条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B. 条约一旦缔结双方均应信守 C. 对新的条约关系必须持谨慎态度 D. 与列强修约就是给对方权益
|
|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后又相继分立行中书,总隶于中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由此可知,元朝机构改革 A. 奠定了全国各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属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的产物 D. 使地方最高官府居于主导地位
|
|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
|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首都规划的变化反映出 A. 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 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 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 D. 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
|
|
以下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下表
A. 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 B. 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 C. 教化思想和规范秩序 D. 歌功颂德和教化百姓
|
|||||||||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的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剧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历史影响。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1763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