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A. 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B. 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C. 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D. “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
|
下图反映的是1935年和1941年我国民族工业部分领域资本总额的变化情况(单位:十万元)。此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 A. 得到了国民政府支持 B. 部门发展速度不平衡 C. 因抗战需要迅速崛起 D. 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
|
1926年3月,广东某报纸报道:“各县之商民协会组织正式成立者,已有十余处,昨商民运动委员会开第五次常会,讨论筹备广东省商民协会,议决由中央党部商民部、省党部商民部、广州市党部商民部及广州商民协会,各派二人为省商民协会筹备员。”上述报道的现象 A. 是国共合作北伐的典型体现 B. 以工农运动的发展为基础 C. 说明国民党组织在全国扩展 D. 有利于国民党主张的宣传
|
|
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在此严复 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 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
|
|
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A. 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 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 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 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
|||||||||
宋代禅师契嵩不仅断然否认有关佛教不孝的一切指责,而且还严正宣称佛教在所有宗教中最重视孝道,“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据此可知 A. 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 B. 儒学社会地位稳固 C. 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 D. 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
|
汉高祖颁布的贱商令中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仕宦为吏的规定;惠帝和吕后时,不再限制商人衣丝乘马;文帝时实行“人粟拜爵”的方法,商人可以出钱买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经济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 C. “休养生息”的政策名存实亡 D. 豪强地主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
|
《左传》将春秋中期的政治总结为八个字:“并后(妾如后),匹嫡(庶如嫡),两政(臣擅命),耦国(都如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 王室内部争权夺利 B. 诸侯实力如日中天 C. 社会制度完成转型 D. 宗法分封制度崩坏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经历了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主义、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和新保护主义等五个发展阶段。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贸易保护主义能够有效保护一国的幼稚产业,进一步缓解该国的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状况。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截然相反,这就使得贸易壁垒林立,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一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而造成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秩序的恶化,加剧各国间的矛盾和贸易摩擦。 ——摘编自罗腾教《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利弊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