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
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 A. 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B. 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 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D. 两大集团对峙已经形成
|
|
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 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B. 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 德意日的法西斯势力得到彻底清除 D. 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的部分大国领导人在一些地方举行了四次重要会议(下图),其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④③
|
|
1943年,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英美军队登陆成功的前提条件是 A. 北非战事的结束 B.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C. 意大利投降 D.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
|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只用8天时间就动员了53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军事工业的东移。这主要表明: A. 苏联对德国的入侵早有准备 B.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很高的动员能力 C.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者 D. 斯大林模式只适用于战争状态
|
|
下图是《新华日报》关于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的报道,该报道出现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 七七事变爆发后 C. 不列颠之战爆发后 D.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
电影《至暗时刻》是一部传记历史片,主要讲述:面对纳粹势力的肆虐,徘徊犹豫中的英国面临着生死一线的选择。在这“至暗时刻”,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面临黎明前的黑暗,做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在丘吉尔做出“决定”的当年,英国取得的反法西斯重要成果有 ①迫使德国法西斯的“海狮计划”搁浅 ②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③使德国陆军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④英美苏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
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为这次科技革命提供直接推动力是 A.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 两极格局的建立
|
|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