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 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 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

A. 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B. 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

C. 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

D. 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A. 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 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 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 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A. 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B.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

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江南睢县)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

B. 北方长期的战乱

C. 传统的丝绸之路

D. 北方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

 

收入分配公平是国人的千年夙愿,中国古代的最低收入群体始终是农民。导致古代农民困苦的因素不包括

A. 封建土地所有制

B. 沉重的赋税徭役

C. 重农抑商

D. 脆弱的生产环境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 坊市制度废除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 工业革命推动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5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448 25449 25450 25451 25452 25453 25454 25455 25456 25457 2545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